你的位置:澳门网站游戏电子平台送 > 新闻动态 >
“玄武门之变”头号功臣长孙无忌,最后败在武则天手中,只怪自己_李治_李世民_皇权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93

公元659年,在黔州的一间简陋小屋中,一位年迈的老人选择了用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随着这场悲剧的发生,他的三十多年的辉煌生涯宣告终结。这位老人正是长孙无忌,而促使他走向这一步的,正是他的外甥媳妇——武则天。

长孙无忌,曾是助李世民登基的功臣,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,最后却以如此悲凉的结局收场。这个结果,归根结底,正是他亲手为自己挖掘了坟墓。

助李世民登基,巅峰时期的功臣

要了解长孙无忌为何最终落得如此下场,我们得先回溯他的发迹史。长孙无忌能在三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叱诧风云,与他和李世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密不可分,尤其是在玄武门之变中的关键作用。

长孙无忌与李世民自幼便关系非同寻常,李世民娶了长孙无忌的妹妹后,两人更是形影不离。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,长孙无忌便在李世民身旁效力,为其出谋划策,屡次立下赫赫战功。唐朝建立后,李世民被封为秦王,长孙无忌也随之进入秦王府,成为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。然而,使得长孙无忌真正飞黄腾达的,还是玄武门之变。

展开剩余81%

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一举诛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,随后迫使李渊将帝位传给了自己,长孙无忌功不可没。李世民即位后,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尚书、司徒等职,并最终晋升为宰相,封为三公,成为唐朝权力的中心人物。在李世民心中,长孙无忌是他最为信任的大臣之一,甚至被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。

然而,历史上许多功臣最终都因功高震主而遭到皇帝的猜疑与排斥,长孙无忌也未能幸免。虽说长孙无忌并非那种居功自傲、目中无人的人,但他仍然没能避免自己悲惨的结局。

聪明反被聪明误

公元649年,唐太宗李世民去世,长孙无忌被任命为辅佐新帝李治的重臣。李治能够继位,实际上也离不开长孙无忌的推荐,而李治的母亲恰好是长孙皇后,这样一来,长孙无忌便成了李治的舅舅。因此,长孙无忌的举荐显得既是为国家出力,又带有一些个人私心——毕竟自己亲外甥登基做皇帝,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利于自己。

尽管如此,长孙无忌显然低估了李治这个表面上乖顺的外甥。在十年之后,李治却命令剥夺长孙无忌的官职,并将他流放至黔州,最终,长孙无忌只能以自缢告别世界。

长孙无忌一方面聪明,另一方面却又愚笨。之所以说他聪明,是因为他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,曾在李世民封他为三公时主动推辞,避免了外戚干政的嫌疑;而他愚笨的地方,则是在李治立武则天为后的关键时刻,他固执己见,坚决反对武则天,这让李治心生戒备,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。

此外,长孙无忌在李治登基后未能收敛,继续表现出傲慢和专横,这也是他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为何武则天要除掉长孙无忌?

长孙无忌的死,既是个人的悲剧,也是权力斗争的产物。武则天之所以对长孙无忌下手,原因在于他曾反对李治立她为皇后。当时,武则天心狠手辣,任何威胁到她权力的人都会遭遇无情打压,长孙无忌的反对无疑为她的心头刺添了一根刺。

当李治和武则天亲自上门请求他同意立武则天为后时,长孙无忌固执己见,拒绝让步,这让武则天心生厌恶。事实上,皇帝立后本应是皇帝家事,长孙无忌既然已知皇帝要立武则天为后,却仍旧固守己见,显得过于自负和不识时务。

相比之下,其他朝廷重臣都显得更加机智。比如褚遂良,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前,他就采取了请病假不出席的策略,成功避开了这场风波。最终,长孙无忌和褚遂良都没能逃过武则天的打压。

长孙无忌的灭亡:皇权与相权之争

虽然表面上,长孙无忌的死似乎是因为武则天的算计,但从根本上来说,他的灭亡,源于皇权与相权的长期博弈。长孙无忌自做宰相以来,权力逐渐膨胀,甚至影响了李治的统治。为了最终独揽大权,李治必须除掉这个权力庞大的长孙无忌。

李治深知,想要彻底摆脱长孙无忌的威胁,就必须培养起一支自己的力量。然而,当时朝廷内并没有能替代长孙无忌的合适人选,这无形中加大了长孙无忌的威势。

然而,皇权的霸道是无可抵挡的。在任何朝代,无论你多么权势滔天,只要与谋反沾边,就会立即陷入灭顶之灾。因此,长孙无忌的死,不仅是武则天的算计,更是皇权斗争的一部分。

此外,李勣等山东党派的打压也加速了长孙无忌的灭亡。长孙无忌自起家以来,便通过安插亲信,逐渐在朝中建立了庞大的势力,这让许多朝臣不满。李勣等人,恰好是站在武则天一方的力量,他们在立后的问题上站稳立场,这无疑对李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

最终,在皇权和权臣联手打击下,长孙无忌未能承受住这股压力,走向了灭亡。

尽管如此,李治仍显示出仁孝之心,在长孙无忌死后,他并未波及长孙家族的其他成员。十五年后,李治还恢复了长孙无忌的职务,并允许其子孙重返京城,这一举动彰显了李治的仁爱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